= 人文科普報 = 2012 / 08 / 22 第438期
2012 / 08 / 22
第438期

本報訂閱份數
60671
總訂閱份數
1911816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鄉民,哪有正義?!《黑道無國界》作者米夏.葛列尼新作《網路黑盜》

  • 現代人的生活已與網路密不可分,別以為網路犯罪與你無關,一群你意想不到的高科技網路罪犯隨時能駭進你家門。這些黑盜們犯罪手法推陳出新,行騙全球,甚至有可能引爆核電廠......米夏.葛列尼,以其多年的採訪功力與生動的報導文字,深入剖析這個神祕的網路黑盜世界。
  • 看A片,是性解放?還是性綁架?

  • 色情與暴力之間的等號,到底是誰畫上的?18禁會有用嗎?如果色情產品是筆好生意,那麼它兜售的到底是性愛,還是旨在賺錢?活在這個充斥著色情的國度裡,我們該如何自處?女學者潛入A片國度,第一手辛辣報告!
     
  • 誰會把「綠豆粉絲」稱作「綠豆春雨」啊?《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

  • 中文的「粉絲」,到了日文裡就翻為「春雨」。 美吧?但如果把「綠豆粉絲」稱作「綠豆春雨」,則有點傻了。就活,婚活,終活又到底是什麼?日文跟中文之間,常存在誤會造成的美感。新井一二三第20號作品,暫別中文的世界,回到自己的母語裡悠遊,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
  • 在師大商圈、士林王家爭議之後,如何讓城市擁有多樣風貌?《裸城》

  • 珍.雅各1961年傳奇之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的現代升級版,朱津以記者的敏銳眼光、資深評論家與觀察員的透徹理解力,喚起我們思考如何捍衛一般民眾與弱勢者的生存權,如何讓年輕文化人有空間可以開創新的想像,以及如何讓城市保有多樣的風貌。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大腦騙局

作者:麥可斯.威尼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推薦理由:
為什麼魔術師總是騙得過你?只要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大腦就會相信?為什麼迷人的視覺幻象及有趣的實驗會如此欺瞞了我們的腦袋!?揭穿史上最強的「大腦騙局」。


各國眼中的世界:現在就翻新你的國際觀!

作者:帕斯卡.博尼法斯、于貝爾.凡德林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推薦理由:
關於全球化的世界,存在著最樂觀到最悲觀的各種詮釋。法國前外交部長、知名戰略專家,聯手分析世界局勢,28個重要區域觀點、逾80幅彩色地圖,提供您嶄新的國際觀!


北歐超完美丈夫的秘密:做家事帶小孩不過是份內的事而已

作者:李濠仲
出版社:啟動文化

推薦理由:
根據牛津大學調查,挪威男人獲選為「全世界最完美的丈夫」,理由是他們花了最多心思在家庭瑣事上,挪威女人聽到這個調查結果的反應是:「我們不過是期待另一半做好他份內的事而已……」


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

作者:凱莉.戴恩斯、潔西卡.法羅絲
出版社:商周出版

推薦理由:
據統計,3%人具有強烈精神變態傾向。所以你肯定遇過他們,但你卻完全沒發現,他們能不能控制你、傷害你,全看你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他們的企圖。

▲ Go Top
  暢銷書排行榜 》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 美好永遠的背後(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版)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凱莉.麥高尼格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2 / 08 / 24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正在節食的人,外遇機率大增?買咖啡時玩手機,容易點高熱量的奶昔?

慣性熬夜不是因為你不累,而是你累到無力抗拒電影台的誘惑。
→疲倦會削弱意志力,使人更容易屈服於誘惑。

一整天沒吸菸的癮君子,狂吃冰淇淋的機率大增。正在努力節食的人,外遇的機率大增!
→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這邊用掉,那邊就不夠用。

光是「考慮」捐錢給慈善機構,就會提高人們上街購物犒賞自己的欲望。
→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對自己滿意,接下來就會信任自己的衝動而放縱。

意志力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心理能力與生理能力的結合。更棒的是,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但不必懸梁刺骨,也不必臥薪嚐膽,只要掌握意志力的本質,就可以在該去做的時候積極行動,該拒絕的時候堅定說不。它,比IQ、EQ,對你的人生影響更大!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買不起你的樓,吃你一顆瓜也是好的囉!陳曉蕾寫的,《有米》
文/DL

平時喜歡在家附近,晃來晃去散步。常經過的路上有一塊空地,過去是空軍官舍,荒廢已久,前兩年聽說有建商買下,打算重建。不過聽說為了什麼都市綠化之類的獎勵,舊屋拆了不蓋,就放著「養」,沿著邊種了幾棵細細瘦瘦的樹,圍著的一空地雜草叢生。本來,廢墟或是綠地,於我而言並沒有太大差別,不過就是必經路上的一番景致,直到我讀到陳曉蕾的那篇「霸地種菜」。

「先將寶特瓶倒轉、埋在土裡,再把瓶蓋旋開,目的是要讓水慢慢的流下來。」文章用一夥人的實驗起頭,實驗的是如何用寶特瓶澆水。第一次試,不行;瓶身打斜點,還是不行,冒兩個水泡就沒動靜了。最後他們試著在瓶口塞幾根乾草,再把瓶身斜斜的插進土裡,成了!不過澆個水幹麼大費這周章?因為地是大建商買來屯的,丟空多年,野草叢生,一夥人想在這種南瓜,可是不能天天澆水是個大問題。好在想出了這方法,一星期巡一次就行了。也真是運氣好,除了試驗出澆水方法,撒種後還下了兩天雨,一星期後真冒出了南瓜苗。不過小小兩片葉子,眾人高興的哩,「天亡地產商啊!」「買不起你的樓,吃你一顆瓜也是好的。」

英國、澳洲、香港……「游擊園圃」在世界各地是一股風潮,一開始是吉普賽人在路邊種馬鈴薯,原本單純填肚子的行為,後來演變成全球綠色運動。人們在公共的地方種植,可以是溫和的改善環境,也可以是公然的挑戰土地使用權。有點類似塗鴉,不過工具換成了植物,而且重視與社區間的互動關係。想想,每天經過的柏油馬路旁,有天突然開朵向日葵;等紅綠燈看小紅人看得不耐煩了,可以看看號誌桿旁的纍纍番茄,多好。停車場旁的空地、路邊的水泥縫,當然得選粗生養的,而且最好色彩鮮豔──「引人注目,才能帶來改變」。

陳曉蕾第一本引起臺灣注意的作品,應該是去年底開卷得獎的《剩食》。《剩食》寫的是香港的垃圾處理、食物浪費,《有米》比較溫馨希望,寫小農小民,寫某些人正在努力地做些什麼,他們想要的,又是什麼。

去年10月左右,響應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香港人發起了「佔領中環」。現場有不少聲援民眾送來的糧食,麵包、西餅,最受歡迎的是薯片餅乾;但陽仔不太一樣,每天拎著大包小包蔬菜水果,到現場為大家煮麵。「是想大家吃得健康一點嗎?」「我想這裡沒人會關心健康。」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如果佔領中環是為了抗議資本主義,那為何吃的都是大財團的食物?」麵煮好了,平常零食吃最多的那幾個,捧著滿滿一大碗,坐在廣場上看左翼導演的電影。

曾經任職香港《壹週刊》與《明報週刊》的陳曉蕾在離開主流媒體之後,仍持續關心著向來重視的主題,沒有包袱限制,她寫得更多、更深。「住在那個城市,自然會希望那個城市好;如果自己剛好是個記者,你就會希望在問題發生前可以提醒你的讀者,這就是記者的功能。」「這些事情是只要你認真看一下,就知道是無法逃避的。」《有米》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大段落,寫香港天台的菜園風景、寫因為禽流感而禁止養雞的香港可能錯失了什麼、寫歐美流行已久的小房子運動、寫垃圾只不過是被錯置的資源……如果你關心這類議題,很可能她寫的論述或趨勢你都已經都知道了。

可是她是記者。

她用採訪、用一個個香港小民故事,來證明很多你或許嗤之高調的、或許不確定是否可行的理想。我們對於土地跟生活的理想。她筆下的香港並不異地遙遠、事不關己,因為仔細想想,長期被困在都市的我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書一開頭,陳曉蕾寫了一段很有趣的文字。她寫說如果香港是一間一百平方呎的房間,七百萬人就擠在那七格一平方呎的地板上;大家最驕傲的商業用地還不足半格,工業兩格半、政府用地兩格,小孩可以在兩格的公園上玩耍,一格半是閒置空間,我們最後葬身於少於一格的土地裡……還有道路、農田、水道等等等,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香港人是如何使用其生活於上的土地。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個為了強調概念、誇張式的寫法,畢竟這與我們對香港印象,相差太遠。但翻過一頁,卻清清楚楚條列著「二零一一香港土地用途」,資料來源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

剩下那六十七格,全部都是綠色!
林地、灌木、草地、紅樹林……
城市的價值觀是香港的一切,然而實際面積佔全港還不到四分一。


我們印象中的土地與實際上的,相差甚遠。不論是遠觀,還是身處其中。如果香港是這樣的一間房子,臺北呢?臺灣呢?

下次經過家附近那塊空地,我可能會想撒一把吃剩的瓜籽果核。因為,房子好貴哪!買不起你的樓,就吃你一顆瓜囉! ...more

相關閱讀 >

.《有米》, 陳曉蕾, 三聯(香港),
.《剩食》, 陳曉蕾, 三聯(香港),
.《香港正菜》, 陳曉蕾, 三聯(香港),
.《低碳有錢途》, 陳曉蕾, 萬里機構,
.《6 IZZUE》, 陳曉蕾、CODEISGN, 萬里機構,
.《路向》, 伍成邦、陳曉蕾、蘇美智, 三聯(香港),
.《聽大樹唱歌》, 林一峰、陳曉蕾, 萬里機構,
.《一家人好天氣》, 陳曉蕾、劉倩瑜, 萬里機構,
.《我的小革命:永續生活》, 何榮幸等, 八旗文化,

相關書展 >


▲ Go Top
  新書搶先試閱 》

星際瘋狂——太空會讓你失去理智嗎?
摘自《打包去火星:太空生活背後的古怪科學》第三章

一份一九五七年四月在《航空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受訪的一百三十七位飛行員裡,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在高海拔飛行時都曾出現脫離地球的奇怪感覺,而且幾乎都是單獨飛行時發生的。一位飛行員這麼說:「我覺得我和地球這個球體的聯繫已經切斷了。」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心理學家將之命名為「脫離效應」。對於這些飛行員來說,這種感覺大多不是恐慌,而是一種興奮。在一百三十七人中,只有十八人會用恐懼或焦慮來形容這種感覺。「感覺很平靜,好像你身在另外一個世界。」「我覺得自己是個巨人。」另外一個人說:「像是國王。」有三個人說他們覺得自己更接近神了。飛行員羅斯在一九五○年代駕駛實驗飛機,創下一系列的飛行高度紀錄,他兩度回報自己有一種奇異的「狂喜感受,想要一直繼續飛下去。」

在《航空醫學》那篇文章刊載的當年,基廷格上校搭乘一個掛在氦氣球下,電話亭般大小的密封座艙,垂直升高到約三萬公尺的高度。此時座艙內的氧氣含量低得危險,基廷格的長官賽門命令他開始下降。「來抓我啊。」基廷格用摩斯電碼一個字一個字這麼回答。基廷格說他是開玩笑的,但賽門不這麼想(摩斯電碼從來不是表現幽默的好媒介)。賽門在回憶錄《人類高飛》裡回憶,他當時覺得「古怪但又有點可理解的脫離現象可能占據了基廷格的心智……以至於他……陷入了這種詭異的幻想中,想拚命地不斷飛行,完全不顧後果。」

賽門將這種脫離現象和「深海暈眩」相比。「深海暈眩」是一種醫學症狀,潛水員潛到約三十公尺深的地方時,會有一種平靜、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占據他的思緒。比較沒有想像力的說法是「氦氣麻醉」,或者「馬丁尼效應」(像是到了二十公尺深度之後,每十公尺就喝一杯酒的效果)。賽門推測,航太醫師很快就會來到要討論「所謂『太空暈眩』」症狀的一天*。

*註:每一種旅行方式都有專屬的心理失常症狀。單獨在靜止、如玻璃的水面上狩獵的愛斯基摩獵人會受「空間扭曲」所苦,他們會出現船隻進水、前端沉沒,或是從水面上升起的幻覺。有興趣的話可參考〈格陵蘭西部愛斯基摩人『空間扭曲』初探〉,裡面討論了愛斯基摩人自殺的動機,並且指出在五十起自殺案件調查中,有四起是「認為他們的生命因年老而無用」的年長愛斯基摩人。裡面沒有提到他們是否像有時會聽見的案例那樣,自我放逐到浮冰之間,也不知道在浮冰間流浪是否會出現獨特的焦慮症狀。

他是對的,不過NASA喜歡使用這個比較樸實的說法:「太空喜樂。」太空人塞爾南在回憶錄裡提到:「有些NASA精神科醫生警告我,如果我往下看到地球快速往下方移動,我可能就會陷入太空喜樂的症狀。」當時塞爾南很快就要在雙子星九號計畫中進行史上第三次的太空漫步。心理學家都很緊張,因為前兩次的太空漫步者不只表現出奇異的狂喜感,還抗拒回到太空艙裡,這點相當令人憂慮。列昂諾夫是一九六五年第一位在太空的真空中自由漂浮的人類,他身上只有一條空氣管與日出號太空船相連。他曾寫下:「我的感覺好極了,心情非常愉快,一點也不想離開這個自由的空間。至於準備獨自面對深不可測的宇宙時應該會產生的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我根本一點都感覺不到,甚至忘記可能會有這種障礙。」

在NASA第一次的太空漫步進行四分鐘後,雙子星四號太空人懷特脫口而出他覺得「超爽的」。他簡直找不到其他的話語來描述。「我……真是太棒了。」任務紀錄裡有些部分讀起來就像是一九七○年代的交心治療小組的對話紀錄。這裡有一段懷特與指揮官麥克迪維特在太空漫步後的對話,他們兩個都是空軍成員:

懷特:那是最自然的感覺,麥克。
麥克迪維特:……你看起來像剛剛待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

NASA擔心的不是他們的太空人陷入極端的喜樂,而是這種陶醉狀態可能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在懷特二十分鐘的狂喜當中,任務控制中心不斷試圖介入其中,最後太空艙通訊員格里森和麥克迪維特通上話:

格里森:雙子星四號,回來!
麥克迪維特:他們要你現在就回來。
懷特:回去?
麥克迪維特:回來。
格里森:沒錯,我們已經試著聯絡你一陣子了。
懷特:啊,長官,再讓我拍幾張(照片)。
麥克迪維特:不行,快回來吧。
懷特:……聽著,你不用硬把我拖回去,我就快進去了。
但他沒有進太空艙。又過了兩分鐘,麥克迪維特開始求他了。
麥克迪維特:你就進來吧……
懷特:其實我只是要拍一張更好的照片。
麥克迪維特:不行,進來吧。
懷特:我現在要拍一張太空船的照片。
麥克迪維特:懷特,快進來!

又過了一分鐘,懷特才開始朝太空艙門移動,一邊說著:「這真是我人生中最悲傷的一刻。」
與其擔心太空人不想回來,太空總署更該擔心他們有可能回不來,因為懷特後來花了二十五分鐘才成功從艙門安全回到太空船裡。對他的整體心智狀態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知道萬一他的氧氣耗盡,或者他因為任何理由昏厥,麥克迪維特接到的命令是切斷他的聯繫繩,而不會冒著自己的性命危險去把他拖進艙門。

據說列昂諾夫曾在類似的掙扎中瘦了五公斤多。他的太空衣加壓的程度太大,以至於他的膝蓋無法彎曲,不能如訓練般地讓腳先進艙門,反而得讓頭先進;當他試著把身後的艙門關起來時,他的身體卡住了,所以必須要降低太空衣的壓力,才能移動身體進來,但減壓很有可能會致命,與潛水員太快往上游會造成的危險相似。

NASA歷史辦公室的紀錄中,有一條很符合冷戰時期氛圍的有趣小細節,當中宣稱列昂諾夫有一顆自殺藥丸,萬一他無法回到太空船,而他的隊友貝爾西耶夫必須「將他留在軌道上」時,就是藥丸的使用時機。一般觀念中的自殺藥丸都是氟化物,而這樣的致死方法比缺乏氧氣供應而死還要緩慢而且驚懼,所以應該不太需要這種藥丸。(隨著腦細胞缺氧而死,人會開始出現狂喜的感受,產生持續的強烈勃起。)

太空心理學專家強.克拉克告訴我,自殺藥丸的故事不太可能是真的。我曾寄信到克拉克在美國國家太空生物醫學研究所的辦公室,詢問在太空裝裡彈出藥丸的詭異裝備*,他也四處問了別人,結果他的俄國消息來源對另外一項太空人配槍傳聞同樣嗤之以鼻:若列昂諾夫不能回來,貝爾西耶夫必須要槍殺他。事實上只是因為列昂諾夫和貝爾西耶夫未按照計畫降落在原定的地點,而是落在狼群盤踞的地區,所以至少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輕型手槍也被列為俄國太空人野外求生的裝備之一。

*註:彈出藥丸的裝置和頭盔內的點心棒一樣,必須固定在頭盔內的支架上。成分與水果捲相同的點心棒必須固定位置,好讓太空人只要一低頭就能咬到,或者像太空人哈德菲爾德說的,一低頭就會黏在他們的臉上。水果棒旁邊還裝著飲料管,通常都會有點漏,所以會把水果搞得「黏糊糊」的。哈德菲爾德說:「我們只好停止使用這些裝備。」

在懷特的太空漫步之後,太空喜樂的報告就少了很多。沒多久,心理學家就不再擔心這件事了,因為他們有新的問題要擔心。「艙外活動俯視暈眩」(艙外活動就是俗稱的太空漫步)是親眼看見地球在下方三十二萬公尺處,可能會帶來讓人腿軟癱瘓的恐懼感。和平號太空站太空人列寧格在回憶錄裡寫到這種「可怕又持久」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往地球落下的速度……」比他過去在跳傘降落時的速度「快了十倍或一百倍」。的確也是如此(不一樣的地方當然在於太空人掉落的路徑是圍著地球繞圈子,而且不會撞到地面)。

列寧格如此描述他掛在長約十五公尺的望遠鏡機械手臂上痛苦的片刻:「我繃緊神經地抓著把手……強迫自己睜著眼睛,不要尖叫。」一名在漢勝航太設備公司工作的太空衣工程師說,曾有某位太空漫步者出了艙口後,就用穿著太空衣的兩隻手臂緊抓著同事的腿不放。

在美國國家太空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太空暈眩與俯瞰暈眩的專家歐門指出,艙外活動俯視暈眩並不是種恐懼症,而是對一個新的、可怕的認知現實─以時速兩萬八千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墜落,所產生的正常反應。儘管如此,太空人還是不願意分享這種心情。歐門說:「回報是個大問題。」

訓練太空人太空漫步的方式,是讓他們穿上艙外活動衣,在巨大的室內游泳池內漂浮演練,這個游泳池稱為「中性浮力室」。漂浮在水中和漂浮在太空中的狀況不盡相同,但就練習作業與熟悉太空船外環境來說,已經是很恰當的模擬了。(國際太空站的部分模擬設施就躺在休士頓太空總署的水池底部,像是沉船的遺跡一樣。)但是訓練並不能避免艙外活動俯視暈眩發生。虛擬現實的訓練也許能有某種程度的幫助,但你終究無法有效地「模擬」在太空中呈自由落體的感覺。要稍微體會那是什麼樣的感覺,你可以爬到一根電線桿上(要綁好安全繩),然後試著站在平坦的、大約一個派大小的電線桿頂,有點像參加自我成長活動的人,或是應徵電話公司工作的人有時候必須做的事。歐門說:「電話公司受訓期的前幾周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放棄。」
...more

相關閱讀 >

.《打包去火星:太空生活背後的古怪科學》, 瑪莉.羅曲, 貓頭鷹,
▲ Go Top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